2022年1月29日上午,我院在中科大一附院专家的全力支持下,顺利完成了一台DSA引导下肠系膜上动脉PTA+支架植入术。该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此次手术的顺利开展,极大提高了我院在血管介入方面的技术水平,填补了我县在该领域的空白,使患者原来需要到大医院才能治疗的疾病在家门口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真正做到了“大病不出县”。
今年78岁家住绩溪县的章女士近一年来一直饱受病痛的折磨,每次进食后她就会出现剧烈腹痛因而不敢进食,久而久之,体重竟然减轻了30多斤,身体极度虚弱,曾辗转就诊周边多家三级医院,包括肠镜、胃镜、心脏彩超等在内的各种检查做了个遍均未明确诊断。1月24日患者再次出现进食后腹痛来我院就诊后收住外科,经外科主任详细地询问病史和仔细查体后高度怀疑“缺血性肠病”,遂于1月25日上午行腹部CTA检查示腹部动脉血管粥样硬化、肠系膜上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明确“缺血性肠病”诊断。介入科胡炎医师仔细分析了病情,并与患者家属多次沟通,得到家属同意后决定为其行介入手术。
该患者行此手术指征明确,考虑患者年龄大、身体虚弱、重度贫血,怕患者无法耐受手术,术前行多次输血及补液治疗进行调整,并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及准备,经积极调整后,1月29日上午,在周春泽主任的指导下,我院介入科决定行肠系膜上动脉支架植入术,虽然经过了缜密地术前讨论并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但手术过程比预想的要更加复杂。由于患者狭窄段血管钙化严重,斑块很硬,普通导丝难以通过病变部位,术中多次更换了不同导丝、导管及血管鞘后终于通过了病变部位,经球囊预扩张后将血管支架安全置入,最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辛地“战斗”,医护人员终于将章女士接近闭塞的血管开通。目前,章女士各项指标好转,病情稳定,进食后无再发腹痛,章女士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肠系膜上动脉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的狭窄性病变引起的慢性肠道缺血(chronic Intestinal Ischemia)临床上较少见,占所有周围动脉病变的0.5%左右,女性患者较常见,病因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慢性肠系膜缺血患者的典型三联征为餐后腹痛、恐食症,体重减轻和上腹部血管杂音。腹痛常常在饭后15~30min后出现,可以持续1~3h。腹痛的原因主要是在胃消化时相内由于肠道血供流向胃而致肠灌注减少,因而不能满足饭后肠分泌、消化、蠕动增强等高代谢的需求而导致腹痛。由于进食后疼痛,患者相应地出现厌食,进而导致体重减轻,这种现象称为“恐食症”。这种慢性肠系膜缺血所致的体重减轻主要是因为摄入量不足而不是肠吸收功能异常引起的。肠系膜上动脉支架植入术的适应证包括(1)肠系膜上动脉主干重度狭窄,导致肠道缺血;(2)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夹层,影响远端血流。绩溪县人民医院介入科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及上级医院专家的帮助下,已逐步开展多项介入手术,积极响应了“大病不出县”的国家医改政策,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切实享受到高层次优质医疗服务,极大方便了患者就医,节省了医疗费用,为患者带来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