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仅是一门医学,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圣先贤和历代医家的智慧,千百年来一直在造福人类。
中医学尤其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中,整体观念包括了人体自身脏腑、经络、情志各系统的完整性和互相作用,也包括了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而辨证论治,则是中医依靠望闻问切四诊以及其他理化指标,对病情做出综合判断的过程。
病例01
洪某某,女,78岁,2023年7月就诊,诉乏力、畏寒半年余。患者于2023年初曾一度发热,后体温恢复正常,但仍持续乏力、畏寒,曾服用多种滋补品、保健食品未见效,尤其是已到夏日,患者仍需穿3件上衣。有冠心病病史,偶有心悸。查血常规、生化等正常,动态心电图大致正常。口表: 36.7 ℃,脉搏:62 次/分,呼吸:16 次/分,血压: 100/60mmHg。心律齐,下肢不肿,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弱。
综合患者资料,中医诊断为虚劳,辨证为营卫不和,阳气亏虚,予以桂枝汤加减:桂枝9.0g、白芍(生)9.0g、 炙甘草6.0g、生姜3.0片、大枣5.0枚、 葛根20.0g、生晒参7.0g。
服用3剂后,患者乏力、畏寒症状明显改善,复诊再进3剂,已基本恢复正常。
急性感染发热消退后,仍可能存在长期症状,我们在临床中也时有遇到,病人多数呈气虚、阳虚表现,予通阳益气之方剂,每每可在短期内获满意疗效。
病例02
胡某某,女,54岁,2023年4月就诊,诉乏力4天。因疲劳及淋雨后出现极度乏力症状,肌肉酸痛,就诊时无发热或咳嗽,昨日上级医院检查电解质及血常规正常。曾服用中药温里剂未缓解。口表:36.5 ℃,脉搏:7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10/80mmHg。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稍滑。予复查血常规正常,查生化全套示轻度转氨酶升高,血脂高。患者中医诊断为感冒病,辨证为湿邪外感,予平胃散化裁:苍术12.0g、厚朴12.0g、薏苡仁30.0g、佩兰15.0g、广藿香15.0g、苏叶15.0g、陈皮9.0g、法半夏9.0g、生姜5.0片、枯黄芩3.0g、柴胡9.0g、大枣5.0枚。
服用2剂后,乏力症状只略有缓解,斟酌后改予麻杏苡甘汤加减:麻黄6.0g、杏仁12.0g、薏苡仁50.0g、甘草3.0g、陈皮9.0g、法半夏12.0g、茯苓12.0g、苍术9.0g、广藿香9.0g、佩兰9.0g。
服用2剂后,诸症缓解过半,遂再投2剂而愈。
该患者有疲劳及淋雨病史,故“湿”这一致病因素务必重视,前医予温里剂未效,笔者初诊予平胃散化裁,虽有化湿,然发散之力不足,疗效亦不明显,改投解表除湿之剂,霍然而效。
在中医初创的古代,没有现代医学的各种化验、检查手段,望闻问切是医生获得诊断信息的渠道,但也正因为如此,望闻问切保持了中医诊疗过程的独特性。在诸多疾病中,有一些只表现出症状和异常体征,却暂时没有发现化验、检查异常,对这些“查不出来”的病,中医可以通过四诊发现其中的来龙去脉,进而发挥独到的治疗效果,有需求的患者可来我院中医科就诊。
注:文中提及方药仅供专业人士参考,患者须经医师诊察处方后才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