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一种涉及心理、精神、躯体等多方面的复杂病症。现代人由于心理压力增加、思虑过度,缺乏运动,饮食失调,过度使用电子设备、人为扰乱作息节律等原因,失眠的发病率持续增高。
中医称失眠为“不寐”,认为其病机与心神失养、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脏腑功能紊乱相关,通过准确的中医辨证施治,往往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将笔者近期治疗的两例失眠案例分享如下:
病例1
患者S,女,43 岁。2025年4月17日首诊,诉反复失眠2年以上加重1月。夜尿频,且伴有眼干,白天常需使用眼药水或闭目才能缓解眼干不适,查体见舌质淡偏暗,苔白净,脉细弱。
患者病程日久,夜尿频为肾气亏虚导致,眼干为肝血不足之表现,失眠责之于心神,但与肝肾耗伤互为因果,辨证为肝肾亏虚、心神失养,拟方如下:
熟地、五味子、柏子仁、沙苑子、刺蒺藜、桂枝、生晒参、山茱萸等,5剂。
二诊,患者惊喜告知:服药第二日晚上竟然就安睡彻夜,未有夜尿,白天眼干症状亦全然消失。原方稍作增减,7剂。
三诊,睡眠已平稳,体力恢复如初,再取6剂巩固。
病例2
患者F,女,58岁。2025年5月6日首诊,诉失眠多梦1年以上,加重一周。噩梦纷纭,醒后身体乏力但无困意,纳少腹胀,大便少,多日一行而不坚燥,足底灼热,睡时伸足被外,并常有小腿肌肉痉挛。舌质紫暗,苔白偏厚,脉沉。
该患者虽然有足底灼热,综合舌脉等各方面表现,却是判断是真寒假热,肾阳亏虚于下,心神浮越于上,治以温煦肾阳、收摄心神:
制附片、肉桂、干姜、吴茱萸、茯苓、龙骨、白术等,3剂。
二诊,诉失眠好转,梦境平和,足底灼热亦好转,原方加减继入。
经调治共20余天,患者睡眠平稳,诸症好转。
本文两例失眠,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同为失眠,用药却完全不同,虽治失眠,却不一味“安神”,药证相契,诸症顿消。
曾有失眠者自购“酸枣仁”服用而不见效,殊不知“酸枣仁”虽具养血安神之功,但其实只适用于一部分患者,并非人人需用,亦非人人当用。该药市场需求量大,近年价格飞涨,盲目使用于病无益,且有浪费医疗资源之虞。
失眠病因可涉及各个脏腑,证型复杂,心血虚、心火旺,临床中肝郁化火、肝血不足,脾虚湿困、胃腑不和,肾阴亏虚、心肾不交等都可见到,“千方易得,一效难求”,需要医师细心诊察、综合判断而用药,有时还需多次调整辨证施治之策略,一段时间后方可见效。
在治疗失眠方面,除了内服药物,中医外治亦可起到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疗效,为患者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我院中医科现已开展两种穴位外治服务:
1、中药穴位贴敷
辨证使用不同的中药粉,调治成贴敷,用于特定的体表穴位,失眠的治疗可以取穴神门、三阴交、太冲等。
2、耳穴疗法
通过持续刺激特定的耳穴,达到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非常个体化,采用不同的配方、选穴外治,配合内服汤药使用,可以增强疗效。喝不下中药的患者,也可尝试单独使用贴敷治疗。
欢迎有需求的患者来绩溪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咨询,祝君:日有好事,夜有吉梦!
(注:文中方药需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