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是诊治冠心病的重要手段,能快速有效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缓解心肌缺血,减轻心绞痛,有效降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疗效确切且直观。
但在临床中,患者的情况复杂多样,只靠支架置入术也不一定能解决全部问题,而中西医结合,则可以给患者提供更全面的诊治方案。以下是笔者治疗的两例病案,患者先后经过中西医的诊断、治疗手段,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病例1
患者V,男,64岁,因活动后胸痛于2024年6月于外院诊断为冠心病,并接受了冠脉支架置入术,术后胸痛症状消失,但仍有活动后喘气、胸闷,症状持续近2个月未缓解,2024年8月来我院中医科门诊就诊。当时患者每爬一层楼梯必须停下休息,胃纳稍减,大便稍溏,舌质稍红,舌体稍小,边有齿痕,苔腻前白后稍黄,脉左右皆细,右关稍弦。
综合四诊资料,诊断为胸痹、气虚痰阻证。气虚则机体功能减退,故见活动后喘气、舌体稍小、脉细;脾气虚,运化失常,导致胃纳稍减、大便稍溏。痰浊阻滞胸中,气机不畅,发为胸闷,舌苔腻为痰浊之征,苔前白后稍黄提示痰浊有化热之象,右关稍弦也反映了脾胃气机不畅。治以益气化痰、宽胸理气。拟方如下:法半夏9克,陈皮9克,茯苓12克,远志9克,石菖蒲9克,黄芪12克,瓜蒌皮9克,薤白6克,黄连2克,生姜2片,共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24年9月复诊,患者诉前方服后,胸闷气促症状明显缓解,现已可一口气慢爬至六楼,诊见舌质淡红,舌体稍小,苔薄白腻,脉左细,右稍弦。原方略作增减继入。
10天后患者再次复诊,诉体力增加,症状继续好转。此后,患者在中医科陆续复诊至今,病情始终稳定。
病例2
患者W,女,83岁,2024年12月20日来我院中医科门诊就诊,诉活动后胸闷气促伴胸痛2月。大便溏而不畅,睡眠差。舌质红赤,苔白满布有裂纹,脉沉细缓。因畏惧冠脉造影,先行冠脉CTA检查,示血管狭窄并且钙化严重。经心内科会诊,考虑该患者行造影检查手术难度较大,且本人也有较强畏惧心理,故而先选择中医药治疗。
中医辩证为气阴两虚、痰瘀互结,治当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方拟:瓜蒌皮9g,薤白9g,法半夏9g,丹参12g,党参12g,生地9g,桂枝9g,郁金9g,石菖蒲6g,茯苓12g,黄芪20g,白术12g,炒黄连3g,红景天5g,远志9g,共5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12月25日复诊,诉服药以后胸闷明显缓解,胸痛仅发作一次。诊见患者舌质红赤,苔薄黄有裂纹,脉沉细缓。考虑有热象出现,处方去黄芪、白术,加麦冬12g、火麻仁12g,8剂。
2025年1月15再次复诊,诉胸痛未再发作,气促症状也有所改善,加减继入。此后患者未再发作胸痛,陆续复诊,以图巩固。
本文两例冠心病患者,一例为支架术后残余症状,一例因主客观原因未行血运重建,均以瓜蒌薤白半夏汤为基础,分别合二陈汤(化痰)、生脉饮(益气养阴)等加减。
瓜蒌薤白半夏汤源于汉代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原文记载为“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瓜蒌实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近现代研究表明,该方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中显示出显著疗效,临床可根据不同病症进行加减化裁。
病例1属“气虚痰阻”,以益气化痰为主,佐以宽胸理气;病例2属“气阴两虚兼痰瘀”,注重益气养阴与活血化痰并施。同病异治,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
冠心病治疗需以现代医学血运重建为基础,而中医药在改善症状、调节体质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
(注:文中方药需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套用。)